我国的社区教育工作在经历了初创阶段、实验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后,如今已成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是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而教育的内涵发展要求抓住教育的本质属性,抓住教育结构优化,突出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因此,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第一要务就是要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社区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属性,从而在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内涵发展的要求。
一、社区教育的涵义及发展概述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是伴随着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并且随着这一时代的全面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最早倡导社区教育的人是丹麦教育家柯隆威。他于1844年在罗亭的乡村,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民众高等学校”,随后为欧美诸国效法。十九世纪9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首任校长威廉·雷尼·哈珀在该校分设出第一所独立的“初级学院”(“社区学院”前身),自此,社区教育在欧美各国逐渐蓬勃发展起来。在此发展过程中,国际上对社区教育涵义有三种不同的界说:其一,社区教育是“民众教育”,通过教育的力量使社区民众自觉、自主地参与改善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过程;其二,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它面对社会上全体成员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终身教育的必要途径与方式;其三,社区教育是为社区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是为适应社区发展需要,为整个社区内的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平台。
在我国,对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实践与探索发端于1986年上海市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的建立,最初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以德育为主要内容,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为主要形式,旨在构建青少年德育社会化体系。这一阶段是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初创阶段,这个时期的社区教育处于自发状态,是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辅助形式。它的涵义指的是以青少年为对象,以德育为主要内容,以建立中小学生大德育体系为主要目的,由学校作为主导角色加以运作的社区教育。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探索实验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由此带来的传统社会不断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对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崭新的要求,这些新要求的满足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学校教育可提供的范畴,社区教育作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新教育类型,成为了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的教育载体。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2000年4月,教育部在全国确定了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正式启动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至此我国的社区教育实践全面展开。社区教育进入探索实验期,意味着社区教育工作者教育服务的对象从学校教育的青少年转变成为社区内具有不同文化水平和学习需求的居民。而且在国际视域内,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及学习化社会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国际社区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引进以及我国现代社区建设的迅速兴起,推动着社区教育逐步突破仅仅作为学校教育延伸的局限,演变成为一个大教育概念,被公认为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2002年11月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正式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社区教育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和社会民众的支持下,在实践和理论研究领域都得到蓬勃的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期。
随着对社区教育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的社区教育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广大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深刻的认识到,只有正确地揭示社区教育的内涵,规定社区教育的性质和宗旨,才能保证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对社区教育的涵义界定为:社区教育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这种教育形式体现了教育发展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发展社区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内涵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阶段,随着社区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我国的社区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取得成果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多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例如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区与农村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实验区与非实验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内动力机制还有待激发;社区教育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多元的动力机制和投入机制还有待建立,社区教育发展缺乏权威性法规支撑等等。
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目前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它要求我们在巩固现有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对于教育的内涵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注意解决好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相对于依靠追加教育资源投入的外延式发展而言,内涵发展依靠的是现有潜力的充分挖掘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改进,使受教育者在投入总量既定的前提下,获得最大限度的公平、民主与平等的发展,其价值在于从内在动因中唤醒教育发展的潜力,摆脱外在因素对教育的控制与约束,回归教育自有的立场,重新定位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国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是要依靠结构优化、资源共享、效能提高以及制度保障等措施来促进教育发展的过程。它包括对社区教育本质涵义的再认识,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调整,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社区教育工作法制化的推进等。在此基础上,要办好人民满意的社区教育还要紧紧抓住“质量”和“公平”两个关键词,办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让受教育者个人满意的教育,兼顾了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办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需求的高质量教育。办好体现教育公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受教育者健康发展,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优质教育。
三、推动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行动策略
(一)先进理念指引下的新学习文化策略。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和信念,这种精神性质的相对稳定的范型,具有导向性、持续性、规范性的特点。科学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教育本质、教育规律,蕴含着教育发展的理想,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对指明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引导和鼓舞人们为之长期努力,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首先要理清其教育理念,将社区教育放在一定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既把社区教育看作是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指标,又把社区教育当作提升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来抓。在社区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教育,从而促进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国的社区教育正在逐步形成新的学习文化。新学习文化以终身学习为核心理念,以学习者为本,创新能力发展处于中心地位,其发展导向为终身学习文化,它是一种现代化的全民参与的终生学习文化。发展社区教育本质上就是要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文化,突破传统学习文化中的学习理念、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形态和形式、学习途径等等。事实上在社区教育实践中我们已经在自觉地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文化,新的学习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我们的生活文化、工作文化联结和融合在一起,呈现出多种形态,其中网上学习就是新学习文化的崭新特征,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已经逐步显现出新学习文化的诸多特征。例如在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各地区、街道开展的“学习节”,组织的“全民读书活动”,建立的“社区教育网站”,举办的各类广场文化活动都是新学习文化逐步建立的表现。社区教育工作实践就需要深入发掘这些文化教育优势,以各类文化活动为抓手,形成和发展新学习文化,推动社区教育内涵发展。
(二)加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开发、优化共享的策略
教育资源是创建学习型社区、开展社区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力量源泉。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区别于外延发展就在于后者仅仅是依靠追加经费投入、增加设施而实现发展。而前者更注重依靠改革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来优化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来改善经费投入和设施的效益。因此,社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本质在于教育资源力的组合、力的放大,使资源要素产生出“1+1>2”的倍增(场)效应。因此,在整合社区教育资源过程中,要把视点放在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上。社区教育资源稀缺与浪费同时存在。所以,优化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基本策略是开发、利用、盘活,并通过社区教育管理协调功能的发挥实现资源共享。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要有两个前提性条件属性和三个方面的相关责任。两个前提性条件属性指的是社区教育资源的必备属性,即一是教育性,二是公共性;三个方面的相关责任一是指社区居民,一方面具有共享社区教育资源的权利,而另一方面应当负有为社区教育服务的义务与责任;二是指社区中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负有为社区教育服务提供共享资源的义务和责任;三是指政府及其教育职能部门负有社会教育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的公共责任。这些策略能有效地开发利用与共享社区教育资源,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
(三)加强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建设的策略
当前社区教育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社区教育的管理对发展社区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组建高效运作的社区教育实体是开展社区教育有效途径。实施社区教育主要是通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来实现的,而社区教育活动必须依托一定的实体才能进行。在一定社区内,一个高效运作的社区教育实体往往能够发挥龙头作用,带动整个社区的社区教育工作生动活泼、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社区教育实体的发展,除需要政府的扶持外,更主要的是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具备较强的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在一个社区内,如果没有综合管理,社区内的各类教育就会出现无序发展的状态。必须整合行政力量,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起一个高效、综合的管理机构才能承担起社区教育管理的职能,使社区教育纳入社区发展的规划和计划中。
(四)加强社区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的策略
科研先行,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社区教育体系的设想,拟定工作目标、任务、方法、为基层开展社区教育提供可供操作的实施意见。作为一项正在开展实验的工作,社区教育尤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理论研究、探讨的过程也是对实验的不断总结、提炼、升华的过程,理论推动了实验,实验又丰富了理论。目前社区教育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启蒙阶段、宣传阶段,在专题研究上还很薄弱,使社区教育实验缺乏科学可行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发展方向不明朗。因此今后要加大社区教育理论框架的建设工作。一是要在教育部门建立和健全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机构;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宗旨下,坚持在实验的同时开展理论研究;三是不拘泥于国外的关于社区和社区教育方面的理论,努力创新,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理论体系。
(五)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策略
目前社区建设、社区发展正逐步列入各级政府,特别是城区政府的重要议程中,原来的管理框架正在被重新组合,社区管理的重要性日显突出。要使社区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充分发挥,就必须依赖一支高素质的管理者和工作者队伍。社区教育网络队伍主要有两支,一是专业队伍,一是志愿者队伍。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建设是保证社区教育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基于社区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应建立多结构的工作者队伍,具体来说,应建立专职、兼职、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作者队伍,同时鼓励高等院校从事社区教育的专家学者投身到社区教育实践和研究中。逐步形成一支实践能力、科研能力齐头并进发展的工作者梯队,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六)加强社区教育法律制度建设的策略
无论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在我国都没有专门性的法律、法规,这给社区教育的司法体系建设带来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除了《教育法》中有个别条文提到终身教育外,很多关于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文字都出自政策文件或会议讲话,还没有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通过社区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强化对社区教育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保障社区教育在一个大的框架下顺利开展,也可以确保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享受其应有的教育权。一是要建立社区教育的工作机制。包括建立机构,有一套科学的运作程序。二是要建立起充分考虑各地区实际的地方性法规体系。让社区教育工作得以在法律的旗帜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