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上海市社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指南》
发布时间:2024-03-15   发布者:何元飞

  社区教育出质量、上水平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保证社区教育质量与水平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我们在对社区教育本质和独特性的认识局限往往为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诸多的困惑和挑战,由此进一步突显了加强科学规范和指导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社区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灵活性。社区教育的区域性特点又赋予了各地社区教育的差异性和特色。上述情况一方面造就了社区教育的生动性和生命力,另一方面也为社区教育规范化建设包括对社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出相对统一的基本要求带来了巨大挑战。即使如此,这也不能改变各级政府和教育界专业人士办好人民满意的社区教育的初心使命。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将“推进终身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制定实施终身教育教师能力标准”作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任务。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精心研制《上海市社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指南》,旨在为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优秀人才更广泛、更深度地参与社区教育提供专业性引导。

  现从已公布的《指南》看,其时代性、进步性和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秉持开放的理念和务实的态度正视社区教育教师队伍的多元结构。社区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社区教师队伍组成的开放性,队伍组成的开放性又保证了教师队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开放理念在本《指南》中不仅体现为将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作为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还体现在将各社区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管理、研究和指导等工作的人员,以及在编和委派的人员都作为专职教师,一视同仁地支持其专业发展。这种建筑在“能者为师”基础上的开放理念,其积极意义不仅仅在于保证了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完整性、协同性,还在于为广泛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参与社区教育产生了有效的激励效应,大大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以及事业的归属感、使命感和成就感。

  2.充分体现师德要求的一致性与不同岗位教师专业要求的差异性的统一。《指南》提出统一的师德素养要求为社区教育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必要保证。同时,对教师队伍的两类组成人员都规定了继续教育和培训要求,既从制度上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体现了教师对于学员终身学习的引领示范作用。在专业要求的标准设置上,《指南》坚持以工作胜任力为基本依据,既有严格的职业资格要求,又在学历、资历和专业能力的把握上充分体现了灵活性和差异性。《指南》摒弃了唯学历、唯职称的机械做法,对专职教师提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历要求,对兼职教师的学历要求放宽到了大学专科或相当学力。《指南》坚持以实际工作内容与要求为出发点,对专职教师提出“六力”要求,对兼职教师突出强调教育教学能力。这种阶梯式的专业要求设置,既突出强调专职教师作为队伍骨干地位相匹配的更高更全面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要求,同时又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前提下,进一步落实了“能者为师”的开放理念,为社会优秀人才参与社区教育拓宽了进入渠道、打开了工作空间。

  3.以实际工作为依据建构了完整细致的社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图谱。社区教育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的“非正规”特征恰恰表现为教师工作的综合性、“全能性”。基于深入一线的科学观察,《指南》与实际工作一一对应,梳理出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务管理、资源管理、课程策划、活动策划、学习指导、团队指导、工作指导、教学研究、发展研究、项目推介、品牌宣传、教学应用、管理改进等16项专项能力,并逐项提出具体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综合归纳出社区教育教师的教学、管理、策划、辅导、研究、推介、信息等7大专业能力。一张图谱整体展现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能力要求结构。这项科学研究成果为全面掌握和科学规划社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与发展评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学工具。

  《上海市社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指南》是上海为指导 和促进我国社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作出的重要学术贡献。这项成果既是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的研究创新成果,更是上海社区教育34年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成果。当然,对于我国社区教育未来发展来讲,它是一项阶段性成果。就此而言,其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既为我国现阶段社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依据,更为吸引凝聚更多的社区教育研究者、实践者以及政府、社会各方共同关心、指导和推进社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