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汉族民歌 扬民族精神 ——“普陀雅韵”大讲堂2022年秋季第九讲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2-12-01 发布者:金言
11月30日下午, 2022年秋季“普陀雅韵”大讲堂第九讲顺利进行线上直播,主题为“‘唱’游中国——飞扬的汉族民歌”,由普陀区业余大学声乐专职教师李子一主讲。
李老师先介绍了汉族民歌的分类,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不同种类的汉族民歌所唱的内容、场景也均不相同。汉族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在世世代代的口传心授中经过了无数人的加工和改编,反映出不同地域汉族人民的劳动生活方式,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随后,李老师为听众讲解了每一类汉族民歌的分类和特点:劳动号子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山歌则根据地势的高低有高腔、平腔、矮腔之分,此外,部分地区还有其独特的山歌类别,如青海的花儿和陕北的信天游;小调民歌结构较规整,演唱场合多在日常的城镇、集市生活中,将生活场景与情感抒发相融合。
李老师在讲座的过程中,以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包楞调》、《摇篮曲》、《茉莉花》等为例,一边讲解一边亲自演唱,又结合视频资料,向观众展示了各类民歌在演唱、曲调、内容等各方面的特点,并教授了一些简单的民歌演唱技巧,带领大家一同体验汉族民歌的魅力。
中国的汉族民歌不仅经过世代的传唱走进了千家万户,还走出了国门。作曲家普契尼先生在著名歌剧《图兰朵》中就使用了茉莉花的旋律贯穿整部歌剧,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认识到了中国汉族民歌的独特魅力。整场讲座内容生动有趣,优美的歌声余音不绝,受到了观众朋友的诸多好评。
汉族民歌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汉族文化的发展,融入了在千百年发展中汉民族的优良品格,是我国汉族人民在长期的耕种劳作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积淀而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汉族民歌、欣赏汉族民歌、学习汉族民歌,将汉族民歌世代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