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光阴的故事 聆听历史的回声——“普陀雅韵”大讲堂2022年秋季第六讲暨全民阅读主题活动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2-11-10   发布者:金言

书籍启迪智慧,阅读照亮人生。普陀区教育局在普陀区业余大学开展全民阅读主题活动。活动由上海市普陀区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普陀区教育局主办、普陀区社区学院承办,2022年普陀区市民读书节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作为读书节活动之一、以“普陀雅韵”大讲堂为平台而开展的读书分享活动,营造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浓郁氛围,大家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分享学习乐趣,受到了居民朋友们的关注和喜爱。

11月9日下午, 2022年秋季“普陀雅韵”大讲堂第六期讲座顺利进行线上直播,主题为“时光隧道里的城市乡愁”,讲座由《时光》一书的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翔主讲,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隧道,走近那些渐行渐远的上海记忆。

《时光》一书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往事,通过详尽的资料生动细致地叙述了作者记忆中的上海往事,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满怀深情。

刘老师在讲座之初抛出三个问题:生活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上海人有没有乡愁?每个人的乡愁在哪里?什么是上海人的乡愁?

刘老师从自身出发,结合普陀区的区域发展特色,将普陀区与自己的出生地、成长地杨浦做了一个类比,谈到了曹杨地区工人新村和杨浦地区的工人新村,讲到了老上海人最熟悉的“两万户”住宅。“两万户”最初是指1952年,上海市为解决十余万工人的住房问题而建造的“21000户”新式工人住宅的简称,申城工人新村建设的新时代也由此开启。岁月荏苒,“两万户”里的人口越来越多,房子也变得老旧,这类住宅逐步被拆除改造。如今,普陀区人民政府已完成普陀一村的“两万户”房屋征收,杨浦的228街坊也将迎来保留与改造,以现代便捷的便民服务设施赋予历史建筑“第二生命”。

刘老师还和大家分享了上海机床厂、沪东工人文化宫和沪西工人文化宫、铜川路水产市场等令老上海人充满时代回忆的城市地标,这些地标没有衡复地区的“高大上”,也不像东方明珠、外滩等标志性建筑驰名中外,但确是真实存在于很多上海人记忆中的地标,这些地标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也承载了上海最真实的历史。刘老师说“很多人都说乡愁是属于农村、属于田野的,但是城市有没有乡愁呢?我觉得是有”,对长者而言,面对过去几十年迅速变化的上海,面对这座城市中曾经存在又渐渐消失的一切,就是仍在故土的上海人的乡愁。

“时光”是一条无法调头的单行道,让光阴变成故事,让故事进入历史,使历史在文本中回声,交织出一种真实可感的城市存在和个人命运的交错与魅力。历史承载着的是民族的共同记忆,守护上海这座城市的史实,历史才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