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普陀区社区学院在尚学中心顺利举办了“普陀雅韵”大讲堂第二讲,本次讲座主题为“百年沪剧 海派腔调”,由普陀区业余大学教师计莹斐主讲。
“小舞台大天地,以歌舞演故事”。计莹斐老师在讲座伊始和观众一同欣赏了《金绣娘》的选段,将中国戏曲的特点作为讲座的切入点。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表演首先接受了传统戏曲表演特色,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体会,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计莹斐老师从沪剧的早期形态——花鼓戏开始,讲解了沪剧早期的发展:从“说新闻、唱新闻”到“西装旗袍戏”,沪剧经历了音乐与舞美的质的飞跃。随着时代的发展,沪剧渐渐发展出现代戏,沪剧《罗汉钱》打响了现代戏的第一声春雷。计莹斐老师带领居民朋友们一起欣赏了《罗汉钱·燕燕说媒》选段,逐句赏析了剧中经典唱词,分析了唱词中的韵律。这一剧目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宣传《新婚姻法》而创作,剧中宣扬婚姻自由,在新中国成立后,新时代的青年人冲破了封建旧习的枷锁,喜结连理。紧接着又欣赏了根据曹禺所作的《雷雨》改编的同名沪剧,体现了沪剧与时俱进的特点,展现了沪剧所拥有的别样风采。
随后,计莹斐老师将话题引向了沪剧的当代剧目。她选取了《敦煌女儿》、《一号机密》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向居民朋友们讲解了当下沪剧的发展状况,带领她们一同赏析这两部优秀沪剧。计莹斐老师亲自为居民朋友演唱了《一号机密》中的选段,居民朋友们纷纷举起手机,将演唱的画面拍摄下来。计莹斐老师表示,虽然她不是专业的沪剧演员,也没有系统性学过演唱,但是她希望她这种更加“大众化”的演唱可以让观众觉得演唱沪剧离自己并不是那么地遥远,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学习的。
沪剧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历史感、仪式感、现场感、新鲜感,它不断诉说着中国的故事,与时代同行、与城市同步。回顾沪剧的发展历程,无不体现出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