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普陀雅韵”大讲堂2020年秋季第六讲在线讲座在普陀区社区学院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北宋名画鉴赏”,由普陀区业余大学、普陀区老年大学专职教师汪静恺主讲。
宋朝是创造中国文明的鼎盛时期,理学、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均成果丰硕。尤其北宋时期,山水画发展迅速。汪静恺老师以宋徽宗的《瑞鹤图》开篇,以宋徽宗本人为线索,带领大家回到北宋的绘卷之中。人们常用“被龙椅耽误的艺术家”来形容宋徽宗,他对绘画、书法、诗词、园艺都有独到见解。他首创官方画院,选择当时优秀绘画人才入内学习,这些举措,使得北宋书画艺术的发展更进一步。
在讲解完宋徽宗本人的代表作品之后,汪静恺老师将观众的视线引到了宫廷画院的画家王希孟身上。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宋徽宗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十八岁时便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虽是写意之作,但刻画细致,表现了青年画家严谨的生活态度,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与《千里江山图》同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北宋画作是《清明上河图》。汪静恺老师不仅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绘画特色和历史,还选取了这幅五米长卷中各种场景做了细致的讲解:街巷中的酒肆、汴河上的虹桥、郊外的行人、村中的孩童……一幅幅生动的场景、一幕幕有趣的故事,这些都是大众在看画时鲜少注意的细节。此外,汪静恺老师还分享了双喜图、瑞鹤图、听琴图、竹禽图等北宋名画,带领观众朋友们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之中。
北宋的绘画名作承上启下,几乎历史上所有的绘画艺术转折都是在北宋时期开始的。宋人感物兴怀,神与物游,穷情写物,一切都能成就画意,无论是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水市井,最终体现的都是作画人的精神世界。本次讲座聚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璀璨夺目的北宋绘画知识通过网络送到社区居民家中,受到了广泛欢迎和好评。